正在組裝的“斗戰(zhàn)剩佛” 記者詹松 攝
長江網12月4日訊(長江日報記者韓瑋 通訊員田立平 高欣 高旻)公共藝術將與東湖綠道融合、碰撞。日前,16位來自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的17組雕塑、裝置藝術品運抵東湖綠道二期,在位于白馬洲桃花島的湖澤道上進行安裝,年底將集體亮相,與本地市民、外地游客見面。
桃花島占地7萬平方米,地理位置優(yōu)越,島堤相連,臨近武漢高鐵站,將打造為東湖綠道二期重要門戶。類似上海靜安雕塑公園,國內外藝術家作品將在島上進行聯(lián)展,對于市民游客反響好的作品將長期保留,部分作品也會定期更換,營造東湖的文化藝術氛圍。
4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在桃花島上看到,沿湖區(qū)域已有9組作品進場安裝。在一片桃花林中,國內雕塑藝術家畢橫正在給自己的作品補漆,進行最后加工。名為“斗戰(zhàn)剩佛”的人工智能版孫悟空,又酷似變形金剛。體型巨大,頭、身體和雙腿還未組裝,待組裝后高達10米,擁有鋼鐵的骨頭和樹脂的肉身。巨大的孫悟空一手握住金箍棒,另一只手托舉著一只安心修習禪定的小猴。
畢橫介紹,這個作品是他系列作品的最后一件。一個是機器人關公,傳達忠信的中國儒家思想,一個是機甲大熊貓,傳遞科技與自然結合的“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而這只孫悟空則傳達著中國的佛學思想。
孫悟空取得真經后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而作品名字中卻用了“剩”字。對此,畢橫解釋:“現代人忙碌的工作生活讓我們對于精神層面的需求被降到最低。這個孫悟空的外殼象征著來自西方的日新月異的尖端科技,而這個龐然大物手中托舉的安心修習的小猴子正象征著一直被忽視而又蘊含著巨大能量的國學傳統(tǒng)。”
畢橫說,藝術不應該孤芳自賞,而是供游人參觀,因此他將中國文化的典型人物代表形象,與西方科技感的外觀結合起來。這一作品曾在北京798藝術區(qū)和國內多個商業(yè)體展出。首次來到安靜秀美的東湖,感覺有何不同?他表示,以前都是在鬧市環(huán)境,大家匆匆而過,現在來到靜的環(huán)境中,游人反而能停下來好好欣賞。“孫悟空與蟠桃園也有淵源,所以在桃花島上展出也算是一種回歸,將它帶到東湖這一藝術品集中展示區(qū),對藝術品來說,是最好的環(huán)境。希望觀眾更多感受它傳達的內涵。”
藝術家任軍是中國公共藝術領域的先鋒人物。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他帶來的雕塑作品《水》,運用了鏡面不銹鋼材料,16米高,模擬水流的形態(tài),臨水而立,與東湖交相呼應。他表示,武漢是個多水的城市,《水》將凝結的瞬間放大,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放在無限的空間、時間中,凝結成這一力量來源。
美國藝術家和材料學家斯蒂芬·托賓的《生長的聲音》系列曾在上海靜安雕塑公園的國際雕塑展參展,此次也來到武漢。藝術品還原了真實的樹根樣貌,保留樹根中歲月流逝的痕跡,同時又以多樣的色彩呈現賦予其藝術形態(tài)。據悉,這個大樹根直接從美國運抵武漢。
武漢地產集團湖澤道景觀負責人劉勇介紹,此次藝術品征集主題為“超越·返璞”,大部分作品與大自然有關、有動植物元素,視野兼顧國際化與本土文化。大家可以看到“行走的黑豹”、“再生鹿”、“螞蟻的故事”等。
曾在國內其他城市展出的“斗戰(zhàn)剩佛” 通訊員高旻 提供
作品《遠大前程》效果圖 通訊員高旻 提供
作品《行走的黑豹》效果圖 通訊員高旻 提供
作品《水》出廠后的照片 通訊員高旻 提供
作品《道和門》在其他地方展覽時的照片 通訊員高旻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