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可以說就是在積德行善,但積德行善遠不等于公益。兩者的差別是很多很大的。
積德行善大多是個人行為。公益從一開始就是從社會層面著眼的,更多的是團隊行為和社會行為,著眼于公眾參與。公益事業(yè)的目標在于文化重建和社會重建,在于建設文明社會和諧社會。
積德行善可能經(jīng)常是隨機的。但公益可能不是隨機的,更多地是主動地去做的,而且經(jīng)常是項目操作。
行善積德,善行可能是一樁樁各自獨立的。公益的善行可以是獨立的,更是成系統(tǒng)的。同一件善事,公益可能需要眾多人的分工協(xié)作?,F(xiàn)在公益很多是社團行為,甚至是社會許多力量的協(xié)作行為。
行善出于善心,善行不論事跡大小,要之發(fā)自內(nèi)在的善心為要。公益包含道德的成份,但更看重道德的外在的體現(xiàn)和行事的成效,對他人、對環(huán)境、對社會、對未來的正面影響。如寫文章建策獻言,辛苦搜集資料,自掏腰包,這是合乎道德的,但如果提出的建議不對,反而可能對社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結(jié)果不是公益性的,是公害性的。
行善積德者相信或者期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般理解中積德行善對自己對家人的未來有好處。公益義工沒有這些考慮,更多地是將做公益作為一種社會義務和責任,義工的義字也包含有義務的意思。公益的精神是共益、互益,有現(xiàn)實的建設成果和因果為支撐,沒有任何宗教神秘學的成份。
積德行善重在善的精神,不要求專業(yè)技術(shù)含量。做公益是要技術(shù)含量和專業(yè)知識的。要理論基礎,要發(fā)展方略,公益是一項社會事業(yè),也是長久的事業(yè)。做公益,尤其是公益領袖,需要高度的智慧和高瞻遠矚的洞見。因之做公益需要學習提高,積德行善未必需要學習提高。
公益事業(yè)具體領域很多,專業(yè)性強。環(huán)保、文化遺產(chǎn)、教育等許多領域的公益,需要奉獻精神,但首先不是道德問題。
積德行善是主觀上有善的意愿,由善心發(fā)而為善行。公益的涵蓋的概念要廣泛得多。自立而立人,有些公益是不需要主觀作為意愿的,只要自己的言行能傳正面信息、對社會進步有益就可以。傳遞良性生活方式,傳遞好的思維習慣、人生智慧等,也屬于公益范疇。
積德行善更多地是強調(diào)個人的道德進步。公益涉及的進步,包含個人層面的進步,也包含群體和社會層面的進步。積德行善主要是個人修行。公益可以說是社會共修。不僅要自己提高,還要讓群體、社群一起提高。這里面涉及的具體問題和實現(xiàn)途徑是有區(qū)別的。
公益就個人進步而言,包含個人道德,也包含學養(yǎng)、認識水平、心態(tài)修養(yǎng)等很多方面的進步。就社會層面而言,包含公眾道德的進步,還包括大眾文化、社會氛圍、觀念認識、自治能力、民主法制以及社會體制等的進步。道德尤其是私人道德,只是其中一個比較小的方面。道德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道德墮落有時屬于文化問題、社會問題、體制問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吳思先生說,道德至多能解決三分之一的問題。改變這些文化、社會、體制,屬于公益的范疇,不屬于道德的范疇。
因為公益是站在整個社會的視角來看的,有些事情在局部看可能是合乎道德的,在全局看則未必是公益的。比如貪污腐敗不治理,民眾專注于捐款捐物,反而轉(zhuǎn)移了社會焦點,對貪官污吏是一種縱容。如果慈善事業(yè)和社會進步能并行,那才是大公益。再如有些人自己道德很好,但社會效果并不好,其道德標準太高太極端,反而令大多數(shù)人敬而遠之,很少人能學。甚至在某些政治社會氣候下,造成公眾普遍的道德虛偽。
不同時代、不同文化,道德的含義有所不同,標準也有所不同。但公益,對公眾有利,對環(huán)境有利,這沒有時代和文化的不同。公益是一種文化精神,是一種普世價值。
作于: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