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鄭州,在地圖上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有500公里。日前,一場跨越千里的愛心傳遞在兩地之間上演。
為了能讓在死亡邊緣徘徊的陌生人獲得新生的機會,來自滁州的“準新娘”楊凡毅然決定婚禮繼續(xù),捐獻也要進行。在婚禮之前,為自己送上一份最有意義的禮物。
3月30日上午,楊凡走進了安徽省立醫(yī)院的造血干細胞采集室,而遠在河南鄭州的一名白血病患者正躺在病床上,急切等待這一希望的“種子”盡快來到。
省、市紅十字會負責人為楊凡(右)頒發(fā)榮譽證書。
圖為楊凡展示剛采集出來的干細胞。
圖為楊凡(左)將裝有造血干細胞的箱子交到鄭大一附院醫(yī)務(wù)人員手中。
滁州市第四例 “造干”捐獻者誕生
在安徽省立醫(yī)院11樓的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nèi),來自滁州的捐獻者楊凡靜靜地躺在床上。一旁的“造干”采集機正在平穩(wěn)地運行,左右兩邊的手臂上各插著一條連接著采集機的針管。
“今天來自滁州的志愿者楊凡將為受捐者捐獻216ML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左臂上的導管將血液引入采集機內(nèi),再通過右臂上的導管輸回體內(nèi),就好像是在捐獻者體外架設(shè)一條‘岔道’,讓血液從這里暫時經(jīng)過,分離出造血干細胞后,其余的血液成分又回到捐獻者體內(nèi)。整個過程大概需要4個小時左右。”采集室內(nèi)的醫(yī)生給記者介紹整個采集過程。
躺在床上的楊凡精神狀態(tài)很好,她告訴記者,早上從8點半左右開始采集,除了插有針管的手臂因為不能隨便動,時間久了感到有點不適外,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都很好。
陪在她旁邊的姐姐和單位的同事時不時還和她有些對話交流。采集室內(nèi)的醫(yī)生每隔一段時間就給她送來一小杯葡萄糖酸鋅,楊凡還和身邊的人開玩笑,“這沒有藥店里給小孩子喝的葡萄糖酸鋅口服液好喝啊!”
在采集造血干細胞過程中,安徽省紅十字會和滁州市紅十字會的負責人都來看望并為她送上榮譽證書。省紅十字會事業(yè)發(fā)展部的負責人為楊凡頒發(fā)榮譽證書時還告訴她,“你現(xiàn)在是我國第6371位‘造干’捐獻者,是安徽省第105位捐獻者。感謝你為這項公益事業(yè)作出的貢獻。”據(jù)悉,楊凡也是滁州市第四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因為了解,所以我們不擔心”
楊凡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骨髓庫的一名志愿者并成功捐獻,還得從2015年說起。當年在來安一家醫(yī)院做護士的楊凡參加單位號召的無償獻血活動。在采血過程中,聽采血人員說只要另外多抽10毫升血液,就能參加造血干細胞采樣,有機會成為中華骨髓庫的一名志愿者,參與骨髓配型,拯救他人。本身就是一名醫(yī)務(wù)工作者,楊凡沒多想就參加了造血干細胞采樣。
“今年年初,我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電話中對方告訴我,我與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在確認對方身份后,楊凡滿口答應(yīng)下來愿意捐獻。當她告訴家人這個消息的時候,她的母親和同在一家醫(yī)院工作的姐姐還有男朋友都十分支持她的決定。“我媽媽以前就很熱心這類公益事業(yè),以前還常參加無償獻血。知道我要捐獻造血干細胞拯救他人,媽媽的態(tài)度就是支持我。”
“其實,當初我爸爸還有點猶豫,擔心對妹妹身體有影響。因為我們是學醫(yī)的,對這方面了解,所以自己并不擔心。我和妹妹就從網(wǎng)上下載了大量關(guān)于捐獻造血干細胞對身體無害還能幫助拯救他人生命的新聞給他看,很快也打消了爸爸的擔憂。”楊凡的姐姐對記者說,“妹妹這次配型成功,我既為妹妹感到自豪也為受捐者家庭感到高興。”
從“初配”到“高配”,再到體檢,之間經(jīng)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三月初,楊凡接到紅會的通知,將在三月底完成造血干細胞采集。
希望的“種子”即刻啟程救病患
中午12點剛過,采集干細胞的機器顯示采集量已經(jīng)達到216ML,工作人員順利取下裝著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的袋子。這時早已等待在采集室外,來自河南鄭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的專業(yè)醫(yī)生也進入到采集室內(nèi),使用專用的保溫箱將剛剛采集出來的造血干細胞小心翼翼包裝好。這一袋救命的干細胞,將送往河南鄭大一附院,去拯救一名患者的生命。在辦理了交接儀式后,運送人員將受捐者親人的親筆信轉(zhuǎn)交給楊凡。
在信中除了感恩還是感恩,“當我的兒子查出患了白血病,全家感覺天都塌了。無情的病魔把我們推向了恐怖的深淵……也許是上天的安排,把您帶來了我們身邊。我兒子知道后哭著對我說‘媽,我有救了!’……”
來自鄭大一附院血液科的志愿者告訴記者,她已經(jīng)預定了下午3點的車票,預計當晚8點就能趕到醫(yī)院。在經(jīng)過必要的信息核對后,最快在當天晚上10點,這袋承載著生命希望的“種子”就能輸入患者體內(nèi)。
而截至此時,楊凡才知道她捐獻的造血干細胞是要拯救一名23歲剛出校門的年輕人,而這也是她僅知道的信息。這是因為在捐獻過程中雙方要遵守“雙盲”原則,捐獻者和受捐者是不能獲得對方確切信息的。
為婚禮送上最有意義的禮物
滁州網(wǎng)記者從市十字會獲悉,到目前為止滁州市已有四名志愿者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
“楊凡不僅是目前滁州市年齡最小的捐獻者,也是首位女性捐獻者和首位醫(yī)務(wù)人員捐獻者。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還是一位‘準新娘’,五月份就要舉行婚禮了,在某種意義上,這顆希望的‘種子’是楊凡在婚禮前送給自己最有意義的一份禮物。”市紅會一名工作人員這樣理解楊凡的捐獻行為。
據(jù)悉,目前滁州市共有造血干細胞志愿者1200名,這個隊伍還在不斷壯大。“加入到這一行列的志愿者都是抱著挽救他人生命的崇高愿望。但是還有很多人對捐獻造血干細胞不了解,對參與這一公益行為還存有疑慮。”市紅十字會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滁州市在楊凡之前只有三位志愿者成功捐獻,但是幾年來跟蹤觀察證明,捐獻造血干細胞對捐獻者身體和生活是沒有影響的,而這一結(jié)論也早已被醫(yī)學證明。“滁州市每年四到九月份開展造血干細胞集中采樣工作,滁城街頭和各縣街頭獻血車都可以進行采樣。希望熱心公益事業(yè)的人們可以加入進來,只有志愿者群體基數(shù)不斷增長,那些身處絕境的患者才能有更多的希望。”
(記者郭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