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深秋,天高云淡,藍天如洗,層林盡染,滿目流金,不僅是氣候宜人的季節(jié),也是出游的最佳季節(jié)。喜逢國慶長假將至,邊塞風情文化旅游名鎮(zhèn)----山西平魯鳳凰古城人民盛情邀請四方賓客前來感受塞外深秋古城的愜意,探尋古時軍事文化。
山西平魯鳳凰古城坐落于晉西北風光旖旎,景色亮麗的山區(qū)。相傳開始修筑城垣的時候,筑城的工匠在放線時,見城背依靠的北固山頂,落下一只美麗的鳳凰,瞬時將工匠放好的工程線移到了正在筑城的壩門(即鳳頭)的位置。當時監(jiān)督筑城的官吏,將此事上奏朝廷。朝廷得此消息,視為吉兆,認為這是一塊潤澤庶民的風水寶地,當場恩準,在此重金修筑城垣,并一再吩咐,按鳳凰在山上蓄勢待飛的姿勢將城池依山而建,呈現(xiàn)出雄偉壯觀、攻不可破的特點。
聚仙巖
香火旺盛的文昌廟
降道長
鳳凰閣
平魯鳳凰古城明清時期是西口古道上一座集商貿(mào)和軍事防守為一起的重鎮(zhèn),城內(nèi)居住著的軍民萬余人。保存完好的平魯鳳凰古城,始建于明代成化17年,距今已有527年的歷史,是古時邊關(guān)軍事重鎮(zhèn)之一。古城依北固山而建,北高南低。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和甕城,呈鳳凰展翅的布局擴展。明初設(shè)老軍營,明成化17年(公元1481年)始建筑城,置平虜衛(wèi)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管轄,曾設(shè)軍事重鎮(zhèn)以阻北方游牧民族南犯中原,古城規(guī)劃合理、建筑科學,格局布置為四大街八小巷,城墻周長3150米,高12米。
鳳凰古城歷史悠久,戰(zhàn)國時趙惠文王置武州。秦為武州塞地,隸雁門郡轄。西置中陵縣,新朝王莽始建國,改稱遮害。東漢復稱中陵,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隸定襄郡,并長期為漢室與匈奴等北方民族拉鋸爭戰(zhàn)之地。北魏為畿內(nèi)地。到了明代,據(jù)《明史·地理志》載:“平虜衛(wèi),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置。與(山西)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城周六里多,高四丈,常駐軍三千余人,配騾馬五百余匹,是大同鎮(zhèn)西路的路守所在。古時,這里北控大漠,據(jù)守西口古道;南接雁門紫塞,捍衛(wèi)北方疆土。據(jù)《明史 地理志》載:“平虜衛(wèi),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置。與(山西)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城周六里多,高四丈,常駐軍三千余人,配騾馬五百余匹。是大同鎮(zhèn)西路的路守所在。正統(tǒng)三年設(shè)平魯衛(wèi),清雍正年間改稱平魯縣,1951年縣址由平魯城遷駐井坪鎮(zhèn)。出東城門一個占地面積很大的教軍場,這里就是古代訓練士兵,戰(zhàn)時點兵的地方。1951年縣址由平魯城遷駐井坪鎮(zhèn)。關(guān)于平魯城,在《宣大山西三鎮(zhèn)圖說》中記載:“本城土筑于成化十七年,萬歷二年磚包,周六里三分,高四丈。本路參將駐扎,原設(shè)有平虜衛(wèi)及守備官,除援兵外所領(lǐng)見在官軍一千六百六十六員名,馬騾一百四十五匹頭。邊一十九里九分零,邊墩二十五座,火路墩三十五座。本城北面鄰山,憑高之勢險與虜共之,東西鄰岡,勾桿易及也。地固隨在皆沖,而大水口等處更甚。邊外汾水河一帶,酋首小四臺吉等部落駐牧,通板升。嘉靖間岢嵐、應、朔之變,俱從此潰入,往那吉請降,俺答圍城月余,城乏薪水,幾不自全。議者欲聯(lián)城接墩以擾全山之勢,削岡開渠以豫桑土之謀,蓋保障之至計云。”由此可見其歷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鳳凰古城城內(nèi)寺廟眾多,僅北固山上有千佛寺(千佛洞)、聚仙巖、祈雨臺、鳳凰閣等大小十八座廟宇,常年香火不斷。城內(nèi)的將軍府、員外宅、大戲臺,抗日女英雄李林紀念館,古城墻及甕城等景點構(gòu)成了這座塞外古城文化旅游名鎮(zhèn)的厚蘊。
千佛寺
古城小街
古劇場
東城門
鳳凰古城正南正北,四周夯起的土城墻,還較好地保留著。整個城池有東門、南門、西門,站在北固山的鳳凰閣俯視整個城池可盡收眼底。城內(nèi)街道呈井字形布局,東西、南北交錯著當時的主要街衢。南門外有一西一東兩眼水井,當?shù)厝酥v,這是鳳凰的兩只眼睛。關(guān)于鳳凰“蓄勢待飛”的走向,民間歷來認為鳳凰頭部朝向南方,尾部朝向北方。
甕城
古教軍場(練兵的操場)
這座古城不僅在長城防線上作用重大,同時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交融的紐帶,是晉蒙物資交流的中轉(zhuǎn)站。從平魯城明代平魯圖中看到,街道縱橫交錯,鋪店林立,牌坊巍峨,形態(tài)各異。特別是城內(nèi)北固山寺廟建筑群,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譽為平魯“古八景”之首。
平魯古八景,鳳凰古城就占據(jù)了四景,固山巍煥為平魯古八景之首。
固山巍煥
固山即平魯古城之北固山,平魯古城北城墻筑于北固山頂,城墻東西直下將山分割,內(nèi)外各半。城內(nèi)祠宇寺廟,星羅棋布,亭臺樓閣,鱗次櫛比,香煙繚繞其間,儼然海市蜃樓現(xiàn)于城上。登山頂遠眺,遙瞻數(shù)十里,明總督翁萬達曾題名北固山為“最高峰”,因題“固山巍煥 ”。 清代王姓教授題詩曰:“北固山圍平魯城,三臺鼎峙自天成。崚嶒磬石聲名壯,巍煥層樓氣象宏。道路遙瞻驚突兀,登臨環(huán)顧羨崢嶸。欣逢萬國咸寧日,永鎮(zhèn)邊疆拱大清。”
石壁龍跡
海拔1596米的北固山至清雍正之后,山上有廟宇21座,僧道350余人,香煙繚繞,人神共榮。山上天地廟主殿墻后有一洞,洞口周圍有白玉狀之物,似巨龍穿洞所遺下的鱗甲。后人將洞口鱗甲玉片保存,枕石刻“臥龍碑”,立于寺院之中。從此聞名全縣,稱“石壁龍跡”。清代王姓教授題詩曰:“聞到神龍破壁飛,梵宮石跡印山隈。金鱗日上朝凝彩,玉甲月來晚帶暉。雷動風和迎客至,露垂夜冷引僧歸。自從變化乘云去,留得靈奇載翠微。”
奎光映照
奎星山坐落在鳳凰城外東南處,和城東南角樓對峙,形成一樓一山,遙呼相應,成為戍兵護城重地??巧缴辖ㄓ兴略?,院內(nèi)筑七層高塔,塔頂筑一水晶寶燈,燈光如斗,夜間點燭,光芒四射,全城可見。傳說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四日辰巳兩時交接之際,如把正殿殿門打開,可見一頭戴烏紗,身著朝服,腰系玉帶,手托大印的奎星神像陰影映于正殿地上,隨著日光的移動而在殿內(nèi)移動。巳時一過,陰景消失。除此日此時外,雖能看到陰影,但雜亂無章,不甚明溪,故此影稱為“奎光映照”,又稱“奎星映照”。清代王姓教授題詩曰:“巖城犄角峙崇崗,奎聚星輝勢欲翔。朝映晴霞凌彩筆,暮凝壁藹吐文芒。龍光射斗峰逾秀,劍氣沖霄焰正長。誰實籌邊為遠策,胸中應有甲兵藏。”
恒岳峙屏
鳳凰城外西南一公里處,有一山峰,其神峻高險,形似北岳恒山,故名北岳山。山頂筑有北岳行宮,殿閣高聳,亭樓華麗,景觀別致。特別在山門內(nèi)道北建一精雕大理石壁,石壁邊上雕有龍鳳花卉圖案,中間記述古代史實。自古以來,北岳山與北固山相拱,奎星山成翼,鑄成鳳凰城的天然屏障,故稱“恒岳峙屏”。清代王姓教授題詩曰:“北岳恒山自巨靈,憑誰位置向郊坰。路旁華表留長眺,樓上曉鐘動遠聽。勢合巖城三鼎重,秀分綠野一峰青。天開勝景空中現(xiàn),翠藹晴霞列畫屏。”
平魯鳳凰古城的美景和神秘足以使您沉醉其中,樂不思蜀。古城人民已經(jīng)敞開寬闊的胸懷、張開熱情的雙臂,歡迎四方賓客的到來! 本刊首席記者 趙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