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教您看懂孩子的血常規(guī)報告單——小報告,大學問
2024-09-07 12:59:00 來源:國家醫(yī)保局微信公眾號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感冒發(fā)燒,一到醫(yī)院醫(yī)生一般會建議檢查一個血常規(guī)和CRP,對于兒童這項常見的檢查項目,很多家長拿到報告單看著上面的數(shù)字和箭頭往往一頭霧水。

那么血常規(guī)的檢查結果究竟應該怎么看?

這些向上向下的箭頭到底代表什么臨床意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一一學習。

這是一張常見的血常規(guī)報告單,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部分來解讀。第一部分白細胞系統(tǒng),第二部分紅細胞系統(tǒng),第三部分血小板系統(tǒng)。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白細胞系統(tǒng)

白細胞就像我們人體的軍隊,它負責消滅入侵我們人體的細菌病毒,可以用來判斷感染的類型和感染的嚴重程度。

白細胞家族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細胞和嗜堿細胞。

通常情況下,白細胞的計數(shù)無論升高或者降低,都提示有感染發(fā)生。

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明顯升高時,往往提示存在細菌性感染,如果是淋巴細胞百分比明顯升高,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降低則往往提示病毒感染。如果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明顯升高,提示機體可能有過敏性的疾病,或者是寄生蟲的感染等。

值得注意警惕的是:在血常規(guī)中我們往往容易忽略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如果孩子的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小于1.0提示中性粒細胞減少,若小于0.5.則提示中性粒細胞缺乏可能為病毒感染引起,也有可能是血液系統(tǒng)疾病,應當引起重視。

其次我們來看紅細胞系統(tǒng)

紅細胞是我們人體內的運輸隊,它能把氧氣運送到全身,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血紅蛋白,它是判斷是否貧血的常用指標。

紅細胞相關參數(shù)主要包括:紅細胞計數(shù)(RBC)、血紅蛋白濃度(HGB)、紅細胞壓積(HCT)。

以上三個項目均低于參考范圍時,提示貧血,可根據(jù)血紅蛋白濃度判斷貧血的嚴重程度。

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這三項可協(xié)助判斷貧血的原因及類型。若貧血時MCV、MCH均降低,可能提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多考慮缺鐵性貧血,這種貧血類型比較常見,需要口服鐵劑或是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但若MCV、MCH均升高,多考慮巨幼細胞性貧血,可能是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

接著我們來看看血小板系統(tǒng)

血小板是我們血管的修護師,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成分。

它是巨核細胞身上脫落下來的小碎片,主要負責我們的止血過程,在我們受傷流血時能迅速聚集到傷口,協(xié)同機體凝血因子一起形成凝塊堵住傷口,減少血液的流失,促進傷口的修護和愈合。雖說血小板個頭兒小,但它的作用并不小,傷口止血與結痂全靠它。

一般情況下感染性疾病可能會引起血小板的增高,對于輕度的血小板增高,一般不用特殊處理,感染消除后,血小板計數(shù)可恢復正常;但若血小板持續(xù)升高,則需要考慮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等疾病。

若血液中的血小板過少,就要注意是否患有造血系統(tǒng)疾病,病毒感染會讓血小板計數(shù)(PLT)出現(xiàn)暫時性下降但一般下降程度和持續(xù)時間都很有限。如果PLT持續(xù)減少并伴有出血,可能患有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疾病或者其它血液病,應當引起重視。

最后我們來看看C反應蛋白

它是血常規(guī)的好搭檔,是判斷感染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

C反應蛋白可以在各種急性炎癥損傷發(fā)作后的數(shù)小時內迅速升高,被認為是急性炎癥時反應最靈敏的標志物之一。病毒感染時,CRP一般不會升高或輕微增高,當CRP遠遠高于正常值時,則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較大。

綜上:血常規(guī)、CRP作為常規(guī)輔助臨床診療的檢驗項目,能為臨床醫(yī)生提供重要診斷信息輔助臨床診療,但單一的檢查結果并不足以完全鑒別診斷疾病,需要醫(yī)生結合兒童病史及臨床體征,所以,各位家長在孩子生病時切忌盲從,需及時與醫(yī)生積極溝通為孩子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

作者: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兒科康露露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